作为牵头单位,战略规划室党支部书记熊伟不敢有一丝大意:“每吨原油产量都与效益直接挂钩,不仅关乎开发单位的效益和院里每名科技人员的腰包,更关乎油田的高质量发展。”
一拍即合。工程院拥有整体解决方案优化、技术集成优势,开发单位拥有油藏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的优势。以风险承包方式开展合作,既发挥了双方的优势,又让优势叠加放大效应,把“开发所向、油藏所需”打造成“工程技术所能”。
自2018年以来,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开发单位以风险承包模式开展合作,打造成合作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进区块整体效益开发。截至11月下旬,470余口井已经累计增油14.5万吨。
从单井到区块
让技术服务更具系统性
近几年,孤东18-7这个以低渗透断块砂岩为主的“老大难”区块实现逆袭:产量稳中有升,综合递减率降低3.0%。
受制于储层水敏、地层出砂、边底水等复杂因素,这个区块油汽比低、热效率差,导致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差。自2018年起,孤东18-7成了院厂风险承包模式中的“试验田”。
工程院科研人员从整体效益出发,注重提升工程技术对油藏的适用性,改变原来一味“追求单井措施效果”的局面,探索出一条“工艺集成配套、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升区块开发效益”的新途径。结合区块热采稠油油藏的特点,他们制定了以复合化学吞吐技术为主、氮气泡沫为辅的治理对策,18-7区块得以良性开发。
“在以往单井服务模式下,工程院根据开发单位的地质方案编制工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施工。现在需要落实区块当前开发阶段的现状,对地层构造、油藏物性、含油层系、层间矛盾、剩余油分布、投入产出比等多项指标都要准确把握。”工程院副院长李常友介绍,“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提升工艺技术,更要提升对油藏的认识分析水平。”
单井服务只是工艺措施的展现,会有一定局限性。从整个区块的角度看待开发难题,能够从宏观角度认识分析问题,也能提供更多解决方案。以油井能量补给为例,除在该井完成常规工艺措施外,更多地要考虑能量补充和利用、注采对应调整以及其他井位驱替的方式和产能。
从无风险到全部风险
深化区块整体承包模式
在工程院稠油室方案二组,前线施工人员近期又增加了人手。组长殷方好表示,合作承包后工作量翻了好几倍,理论研究也必须与生产现场结合更加紧密,确保施工质量。
复杂的地质状况,对工艺技术与生产现场的结合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风险承包的区块基本上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熊伟坦言。这些区块工艺上实施难度普遍偏大,存在开发矛盾突出、措施成本高等问题,高泥质油藏防砂、聚驱后防砂提液、复杂断块提液增油,不同类型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的开发矛盾不同,对工艺技术提出的需求也千差万别。
在市场化运行机制之下,工程院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更好地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2018年,工程院深化区块整体承包模式,以区块为单位对油气资源进行技术决策和经营决策,增量效益与开发单位分成。三年来,合作区块从4个增加到25个,涵盖地质储量5838万吨,平均自然递减降低3.5%,综合递减降低2.5%。
2020年,工程院创新探索区块增量承包新模式,除承担合作项目中措施费用外,还要负责作业施工等所有费用,承担了区块运行的所有风险,“利润上不封顶、损失下不封底”。今年共承包增量区块20个,目前累计增油3.7万吨,预计全年增油4.3万吨。
从重技术到重效益
全力打造“工程技术所能”
近几年,工程院在不同类型油藏开展区块风险承包,初步形成稠油多轮次吞吐后期热复合化学吞吐、低渗油藏提液提注和疏松砂岩油藏差异防砂提液等不同类型油藏的主导工艺技术。
风险承包效益分成的规则,让工程院有了实现目标的路径。李常友认为,这一模式能在根本上解决“技强术不优”“领先不适用”的问题,也能让科研人员从追求技术指标先进、重视单项措施效果,转向更加聚焦于区块整体开发效益提升,将技术效果体现到降本增效上。
“在不断提升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工程院面对一线需求,着力研究‘接地气’技术。”李常友表示。各项目组在配套形成低成本、见效快、有规模化推广潜力的技术体系上持续发力,不断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提高投入产出比,全力以赴支撑油田效益稳产。
这些“接地气”的“炮火”应用到现场后,在多家开发单位结出硕果。
滨南厂滨31-1普通水驱稠油区块,通过化学降黏驱替和吞吐引效,每天增油18.1吨;河口厂大35断块低渗单元,集成应用技术改善低产低效区块整体开发效果,治理后采油速度提高0.66%,注采对应率提升9.3%;临盘厂商二区断块低渗油藏,针对性开展水井降压增注提高注入能力,油井分级助抽、酸化,区块动液面上升70米,自然递减降低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