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背后本质是生产和消费的根本反映, 中国正在以生产优势和庞大的市场优势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石,也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与支撑。” 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市场助力全球经济
根据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2020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12.8%、14.2%、11.5%,均创历史新高。
张晓涛认为,从供给端看,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供应链韧性强、联通广泛,具有内外部市场,尤其本地市场需求支撑的同时更具价格优势。“中国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优势十分明显。国家能力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作为少数能够抑制疫情蔓延的国家,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非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稳固。”
而从全球来看,去年以来,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协定机制建立等方面成效显著。中国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交往更加密切,国内投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形成多元稳定的外部需求。跨境电商等新型外贸方式促进了外贸的高质量发展。
从需求端看,中国需求稳定且多元。“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拥有近 14 亿人口的市场规模和 4 亿人左右且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增长趋势稳健。而比市场规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市场需求结构。未来,中国消费发展有两大驱动力,一是消费量持续增加与消费升级,二是人口结构变迁带来消费品类以及消费热点不断演变。”
据介绍,2020年,我国外贸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31.1%,市场采购出口增长25.2%。“跨境电商依托网络非接触交易,受疫情影响较小。同时,部分线下交易也因疫情原因转至线上。”
阿里巴巴国际站总经理张阔认为,疫情虽然阻断了线下贸易,却加速了传统外贸商家转型到数字化新外贸赛道上。阿里巴巴国际站近日发布的年报显示,该平台实收交易额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01%,订单数同比增长翻番。去年,该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00%的国家和地区逾100个。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成为线上最大出口市场,东盟国家泰国亦进入前十市场。
张晓涛表示,得益于制度型开放带来的改革红利,开放新格局释放的发展动能未来将更加强劲。“在开放领域,我国将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疫情下,中国的抗疫物资、医疗设备、电子产品等的出口都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66万亿元,增长6%。其中,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0.4%、24.2%、41.5%。
“这表明,我国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商品制造上具有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制造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也必须看到,这些商品的出口是全球化生产分工的结果。中国出口的一些商品依然是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的,内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然处于低端,一些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还面临卡脖子现象,自主研发、原始创新任重道远。”张晓涛表示。
中美贸易增长趋向平衡
中美经贸依然是2020年外贸绕不过去的话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达到4.06万亿元,增长8.8%,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6%。其中,对美出口3.13万亿元,增长8.4%,自美进口9318.7亿元,增长10.1%。
中国对美进口增长,有助于中美贸易更加平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自美进口农产品1627.4亿元,增长66.9%,其中进口大豆、猪肉、棉花、原油分别增长56.3%、223.8%、121.7%和88%。 “去年,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中国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2020年,该协议的‘规则’条款得到执行,但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张晓涛告诉记者,中美双方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食品和农产品贸易》章节集中体现了双方对农业领域的关注。协议的实施,将令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有望恢复到贸易摩擦前的水平。
然而,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增加中国自美国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进口并非无条件。“协议的履行必须遵从三个前提条件,即价格、商业考虑和遵守WTO非歧视原则。如果从这三个条件来衡量,中国目前从美进口的进度是合理的。协议还规定,如遇自然灾害,双方可以进行协商。而从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将是持久且深远的。因此,疫情之下,协议的履行更加需要双方相向而行,为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共同努力。”张晓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