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7日24时,我国已连续3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现有本土确诊病例连续23天下降。2月18日零时起,黑龙江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裕田街道的风险等级由高风险调整为低风险、呼兰区建设路街道风险的等级由中风险调整为低风险。至此,全国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
本轮疫情为何能在30天内得到有效控制?这背后的原因让每个国人骄傲与动容。
全国超1亿人就地过年,每个人都了不起
从本轮疫情来看,无症状跨区域传播是其最大的特点。今年在“就地过年”倡议下,经铁路部门等多部门统计,今年全国有超1亿人就地过年。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除夕当天比2020年同期下降76.3%;春节前六日(除夕至初五)比2020年同期下降43.1%。
张树,黑龙江望奎人,今年他的女儿在北京过年。“这是她第一个没回家的年。除夕晚上全家和她视频,刚听到她说话声儿,她妈就哭了。”张树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全县在外的年轻人,今年回来过年的寥寥无几,年味虽然少了,大家也都抱着一个念想:一起加把劲儿,把疫情最难的日子熬过去。
小郝,25岁,河北唐山人,今年一人第一次在北京过年。小郝告诉记者,“考虑到河北省的防控政策,我还是选择了在北京就地过年。爸妈有些担心,但还是很支持,他们从家里给我快递来了我最爱吃的香菜馅儿饺子、梅菜扣肉,还有小酥肉。我人虽然没回去,但也尝到了家乡的年味。”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研究员张亚飞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无症状和跨境、跨区域传播是防控重点。减少人员聚集、跨地区流动,严控境外输入疫情,将大大减少新冠病毒传播风险。
重症专家赶赴一线,顶级专家守护患者生命
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吉林抗疫一线。图片来自微博
本轮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的背后,是一群顶级医疗专家在疫情当地全力支援和坚守。
“塞外飞花寒气烈,班师已近暖春天。白衣作甲千般苦,万众安宁过大年。”2月8日,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微博上发了一首《长春抗疫》的七言绝句,来总结在吉林长春的抗疫工作。
2021年2月6日,历时21天,吉林工作组部分专家返程,王广发也是其中一员。他发了一个朋友圈来纪念这一天,“又一场歼灭战,虽然艰苦,但我们又赢了!”
吉林疫情攻坚战胜利,河北疫情也看到胜利的曙光。今年1月12日,国家卫健委点名召集了包括康焰在内的5位重症八仙前往河北支援疫情。
“短短两个星期内,我们就把重症病人的病情稳定下来了,今天我离开的时候ICU只有一个病人,大多病人都转到了普通病房进行康复。”2月3日,援冀结束,重症八仙之一、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康焰回到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介绍。
为了控制黑龙江疫情,1月14日,国家卫健委派出专家组奔赴黑龙江绥化,另两位“重症八仙”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就在其中。
管向东接受央视连线采访时介绍,重症救治组工作任务是大幅度减少轻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和危重型转化的比例,全力以赴抢救危重型患者生命。与此同时,每天下午3点到5点,集中各地疫情中的危重型病例,由国家专家组团队一起讨论会诊,为每一位危重患者织起一张生命之网。
春节坚守岗位,防疫保障过年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戴口罩、勤锻炼、勤消毒、勤洗手”“不走亲不访友,不信谣、不传谣”……春节期间,街头巷尾总能听到小喇叭循环播放疫情防控宣传知识的声音。基层工作人员坚守岗位,防疫不松懈,防范疫情扩散。
在社区,社区医生比往年更忙。在农村,网格员的“铁脚板”织就安全防护网。
王文秀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峪镇的志愿网格员,她的任务就是及时了解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和返乡人员的健康状况,做好监测、排查和数据反馈,同时统筹社区的消毒、通风和卫生整治工作。
春节期间,王文秀每天一家家敲门、一层层走访、一栋栋排查,每天至少2万步,慢慢搭建起了防疫的网格。
春节期间,不仅农村网格员不停歇,社区医生也是一样,他们的忙碌与坚守为身边人安全过年做保障。
“接到通知,穿上防护服就去上门,是我们采样组工作的常态。”北京东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郭琪告诉记者。春节期间,社区医院除了日常的基本医疗保障,要时刻待命做好辖区内密接、次密接人员的转运,还要随时抽调人员完成上级部门反馈的入户采样工作。郭琪表示,预检分诊、核酸、转运,工作岗位和工作复杂性都增加了,“今年春节每个岗位轮值的医生大约是往年的三倍,活儿总得有人干。”
顶级医生、基层工作者、就地过年的每一个人……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本轮疫情快速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