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布局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海神针”,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基石,是提升国家基础研究能力的核心支撑,是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大国重器”,也是各地加快实现技术升级、产业革新的策源力量。
目前,全国已掀起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热潮。截至2021年3月,根据各省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全国各主要城市如南京、武汉、成都(重庆)、杭州、西安、郑州、沈阳等,纷纷提出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目标。
我省也提出“全力争创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山东“十四五”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主动承担并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推进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必须高度重视、加快步伐、统筹资源、全力推进,努力在全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高度统一
科学中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阶段、发展形势和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以涌现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布局一批世界级科技基础设施为标志的泛城市(网络)区域。
综观国内已批复的四大综合性科学中心,它们主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和科学优势:
主要依托国家实验室及创新平台群,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群,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群等重大创新工程;
能吸引集聚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团队;
能组织开展多学科、跨领域、前沿与交叉型的基础科学研究、重大技术攻关;
能成长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策源地,形成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强大的科技供给能力。
可以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整体来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枢纽,是国家战略意志与区域发展使命的高度统一;是政府政策、科研力量、教育资源和产业创新多主体螺旋的交汇融合;是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群、国家级实验室平台群、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群的耦合贯通。
重视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集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和技术发明者,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重大科学新发现和产业技术新发明,对地方和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些科学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建设主体来看,都是由当地政府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共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6年2月获得批复建设,由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年1月获得批复建设,由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年6月获得批复建设,由北京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建;2019年8月,国家明确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深圳、广州、东莞多地联建,中科院深度共建。
从建设战略定位来看,都是贯彻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而建立的,如北京、上海两大中心,就是在两地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部署下建立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作为国家重要的原始前沿科技创新重大突破策源地而建立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支撑。
从建设载体来看,都非常注重国家实验室与科学城建设。如合肥中心已经拥有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并提出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新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任务目标;张江中心提出以中科院上海高等院为依托,全力建设张江国家实验室;怀柔中心要以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物质科学实验室和空间科学实验室。大湾区中心以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为依托创建国家实验室。
另外一个突出现象是,每个中心都着力推进科学城建设,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人才、教育、产业、生活、金融等创新生态大载体,如北京怀柔科学城、张江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和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
从建设条件来看,四中心均已拥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张江中心加快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实验室装置、蛋白质科学设施、软(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等大设施建设,打造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大设施集群。合肥中心提出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先进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怀柔中心提出进一步推进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建设。大湾区中心要推进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从建设支撑资源来看,四中心都拥有国家双一流高校作为综合支撑。如怀柔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重大科学计划;合肥中心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高校,重点支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
集全省之力打造“济青中心”
目前,全国已掀起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热潮。西安提出“着力推动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武汉提出“争创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都提出“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沈阳提出“建设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尤其是成都和重庆,联手共建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势头强劲。我省应高度重视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建进展,一是从我国区域布局来看,下一个中心很可能是成渝。目前来看,京津冀有北京怀柔,长三角有上海张江和合肥,大湾区有深圳,长江经济带极有可能是成渝。其次,成渝与我省济青在建设模式、条件基础上是高度相似的。成渝提出要创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并拥有了一个国家实验室(筹),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布局建设了7-10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中科院成都分院及4个成建制研究机构。目前,我省已明确提出创建“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全省科教重镇、人才高地、科创产业集聚区,济南、青岛两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诸多进展与成效。济南以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为支撑,先后落地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推进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加快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推动济南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济南微生态医学、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山东省实验室争取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青岛提出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超级计算中心等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
接下来,我省应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花大力气啃硬骨头,打几场硬仗,全力争创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关乎山东未来发展的“关键一跳”,必须全力做好。
从我省科教资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队伍、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尤其是工作推进成效等方面来看,必须集全省之力,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应花大力气将济南、青岛两地的各种力量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全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加快成立专项建设推进组织领导体系。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建,是国家与地方互动的重大战略布局。我省应高度重视,建议成立由山东省、中科院以及其他国家战略科教力量共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济南市、青岛市、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相关单位、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做好与国家部门的密切联系沟通,全力推动该项工作;成立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中心筹建提供技术方向指引和科研顶层谋划。
加快我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技基础设施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要件。
我省正在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应推动尽快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我省已布局建设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急需加大工作力度,尽快推进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建设力度,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
着力打造2-3家国际领先的研究型高校院所。重大成果原创突破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因此高等教育实力强的区域将更具竞争优势。我省应积极争取中科院在山东落地成建制的、成规模的、有影响的分支机构或支持山东省高等技术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争创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医药、农业)、海洋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技突破性成果,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