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中,应届生求职者占33.4%,往届生求职者占31.4%,在读生占10.4%,在职者占24.8%。
63.7%受访者坦言第三方招聘平台存在信息泄露问题
陈泰菲是北京市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他经常会使用第三方招聘平台。陈泰菲感觉,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上存在泄露信息的情况,“没有投递过简历的企业也会联系我”。
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梁光会通过第三方招聘平台寻找实习机会,他有时会在平台上收到企业HR发来的消息,点开后却发现是系统推荐的,实际上自己并不需要,“有时还会收到一些招聘信息,但我并没有投递过简历”。
湖北荆州大三学生吴宇强发现,在使用第三方求职平台时,有时需要重复上传简历,“要在平台上填写一遍个人信息,再上传一个PDF版本的简历。感觉操作很麻烦,信息提交两次也增加泄露的风险。有时还会收到刷单、打字员这样的招聘广告”。
调查显示,63.7%的受访者觉得第三方招聘平台存在信息泄露问题,51.4%的受访者觉得存在发布不实招聘信息的问题。其他问题还有:简历被倒卖盗用(49.8%)、以招聘为名欺诈(46.7%)、平台功能不完善(40.1%)和能检索的职位有限(28.5%)等。
“有时我正在上课,突然有陌生电话打进来,我以为是应聘的企业,但其实是没有投递过的企业。”陈泰菲说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觉得挺气愤的,但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不清楚在哪个环节被其他企业看到了自己的信息,“另外,感觉在第三方平台上,不太能有效地与用人单位沟通。有时对方发来消息,等自己看到时对方可能又不在线”。
调查中,92.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第三方招聘平台存在的问题对自己产生了困扰,其中应届生受访者认为存在困扰的比例更高(96.3%)。
“对于求职者而言,简历是个人信息和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售卖简历、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首先是第三方招聘平台及其开发者,缺乏法律责任意识和法律义务观念,缺乏对个人信息尊重的法商意识,其次是监管有漏洞和盲区,最后是求职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
90.3%受访者期待对第三方招聘平台进行监管
“现在大家找实习、找工作,大多会借助第三方平台,尤其是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使用了线上招聘方式。第三方招聘平台被更多人使用,所以解决好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很重要。”吴宇强觉得,规范好第三方招聘平台,对用人单位、求职者以及平台,都有很大帮助,可以带来良性的发展。
调查中,90.3%的受访者期待对第三方招聘平台进行监管。
“希望第三方平台可以出具声明、做出保证,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禁止出售简历。”陈泰菲期待,第三方招聘平台可以建立专人负责的简历信息库,出现问题时可以对具体负责人进行问责。
梁光觉得,招聘平台要做好信息的把关,“不能什么信息都发布,避免出现一些垃圾信息或虚假的招聘信息”。对于招聘平台上的职位信息,要定期过滤筛选,“企业如果招聘到合适的人,要及时撤掉相关信息,避免应聘者在投递简历时做无用功”。
规范第三方招聘平台,调查中,68.9%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行业自律,督促平台加强信息审核,66.5%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对违规运营平台的惩处力度,66.4%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对第三方招聘平台的监管。其他建议还有:畅通投诉及维权渠道(50.8%),将违规违法的平台列入“黑名单”(49.8%),给予用户自主处置简历等信息的权限(31.3%)等。
“首先,平台的开发者、管理者要担起为求职者站岗放哨的把关作用。”刘俊海认为,招聘平台应该是信息保护、规范运营的第一责任者,不能被利益蒙住眼睛。
“此外,要加强监管力度,把保护用户、尊重用户的职责放在前面。打造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管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有机衔接,铸造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最后,刘俊海提醒求职者,在使用第三方平台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求职者要有风险意识,要多个心眼儿。比如在简历中不必透露身份证号,写年龄即可,另外家庭住址不要太详细,涉及家庭成员的敏感信息要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