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一个共产党人来说,这是党的号召,是总书记布置的“新考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的共产党员们将如何奔赴新的“赶考之路”、做好这张“新答卷”,我们一起来听他们的回答。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潼南正立足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定位,着力打造成渝中部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潼南如何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用好科技创新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为成渝“中部崛起”贡献潼南力量?
7月14日,上游新闻记者专访潼南区委书记张安疆,打探潼南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新思路新举措。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潼南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何新谋划?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催生潼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张安疆表示,潼南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不断增强全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
用数据来说,潼南力争到2025年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GDP比重达到8%以上,为实现“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具体落实中,潼南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方案、新政策。潼南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对科技创新进行专题安排部署,研究制定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4个专项方案,还出台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等3个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预计到2025年,潼南GDP将突破7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
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抓手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吸纳就业的“强磁场”。潼南在制造业上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建设千亿级工业区——到202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实现1000亿元。
实现路径上,潼南以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为抓手,推动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特色消费品、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建材五大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十亿级规模企业、百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着力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张安疆表示,潼南正集中精力打好制造业创新突破攻坚战,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强基、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品质品牌提升四个专项行动。同时,潼南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5G+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成长、新产业加速壮大。
到2025年,潼南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2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0%以上,努力成为成渝中部新兴产业集聚地。
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
潼南提出建设全市现代农业“排头兵”,打造重庆、成都的“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
底气何在,又如何实现?
张安疆告诉记者,潼南是全市现代农业优势产区,现有蔬菜100万亩、柠檬32万亩、油菜30万亩、生猪70万头以及花椒、水产、特色经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将运用好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大平台,依靠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具体而言,大力实施优良品种培育工程,围绕蔬菜、柠檬、油菜、特色经果等优势产业,争创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先进装备及技术示范应用,推进智慧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农业高产、优质、安全。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发,积极引入新技术,高标准建设中新国际食品产业园和新加坡农产品直供基地,争创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到2025年,潼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4%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