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实时资讯 » 市场行情 玉米:“大涨行情”来了,农民和贸易商该怎样做呢?

玉米:“大涨行情”来了,农民和贸易商该怎样做呢?

  来源:精准三农加油站 有410人浏览 日期:2021-12-02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到:
 今天是2021年最后一个月,国内玉米价格以稳中偏强来迎接新的月份。对于国内的玉米从业者来说,今天也是一个值得感慨的日子,回顾过去心潮澎湃,展望未来却不一定信心满怀。

 

 

山东到货量稳定在500车左右,价格暂稳,华北地区加工企业价格略有涨幅,东北则再次开始新一轮的涨价,尤其以及林为首的中储粮,中粮带头涨价,加工企业跟涨,颇有去年“抢粮”的架势。

 

 

在上一篇文章中和大家讨论,吉林这波涨价为什么来势迅猛,很有点让人措手不及。究其原因,大致这几点,内蒙突发“口罩事件”事态严重,内蒙地区玉米外流受阻,内蒙的交通管制连累辽宁部分地区也进出吃力。锦州在今日至5号共有20多条装船计划,而供应货源却受到阻力,吉林玉米会一马当先入港。

 

 

历来吉林是中储粮收购重要产区,玉米产量大,质量好,黑龙江地区产量也大,但是质量 不及吉林地区(今年几乎和吉林一致,属特殊年份)。

 

 

中储粮的轮换任务一般在12月结束,昨日吉林省新增4家中储粮吉林直属库收购,孤店子分公司玉米收购价格为1.265元/斤。中储粮吉林松原宁江直属库二等干粮1.285元/斤,二等潮粮1.23元/斤,30%水分0.9742元/斤。吉林白城直属库涨价,二等14.5水涨至1.2325元/斤,30水涨至0.982元/斤。中央储备粮吉林直属库有限公司调整玉米收购价格,标准品入库1.315元/斤。

 

 

其余多家中储粮开始提价,中储粮之间同样存在竞争。

 

 

华北,山东贸易商以及一些饲料厂在吉林收购建库意愿较强,对优质粮源竞争激烈。中储粮因为质量要求最严,只能带头涨价吸引上量。

 

 

深加工企业在中储粮,中粮涨价下,不涨价到货量下降,只能跟涨。

 

 

在以前多次提到嘉吉这家跨国公司,不仅体量大,而且地理位置辐射黑,吉两省,价格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嘉吉公司在29日宣布收购价格上涨30元/吨,也刺激周边企业跟涨。

 

 

很多人认为,嘉吉公司即便涨了30元/吨,收购价格在深加工企业中也属于中游,但是看看嘉吉的到货量,再看看一些比嘉吉挂价高的加工企业的到货量。其中很有深意。

 

 

一些企业还端着“老大”的架子在收购,而且还以过去的老眼光对待今天的新式农民。其实一些套路已经不好使了,今天的农民和小商贩也在进步,虚高价格然后往死里压水压等的损招只能自找欺辱!谁还惯着你!

 

 

市场是多元化竞争的运行模式,你欺人太甚,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加工企业没有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就罢了,就是从自身长远发展来看,也应该摈弃过去一些陋习,尤其是一些以价格作为诱饵的“欺农,坑农”收购模式。

 

 

很多企业认为今年东北地区玉米增产增收,目前售粮进度偏于缓慢,一定会出现集中“踩踏”事件,先不论这种事件会不会发生,就目前农民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各企业收购的风格,甚至说企业文化,玩一些旁门左道还好使吗?

 

 

而且现在的农民也具备一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今年的楼子粮和栈字粮的数量来说,相关数据统计,吉林对比去年增加1/19,黑龙江增加1/24,对于庞大的农民基数来说,可是不少呀。

 

 

现在的农民经济实力也很强,具有一定和市场对抗的条件。

 

 

有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土地是有限资源,而农民会根据种植收入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今年农民种植玉米成本高,物价上涨,对待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一旦出现较大的落差,明年可能就会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玉米对化肥依赖程度较强,花费的价格继续上涨,农民会考虑2022年种植玉米合适不合适。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农民在2022年都改种大豆的计划。

 

 

一旦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减少,那么农民就会更成为深加工企业的衣食父母,农民就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

 

 

目前吉林地区已经拉开涨价的大幕,黑龙江加工企业是一定会做出反应的。

 

 

市场的情绪已经逐渐高涨起来,有人认为玉米还会再次上演去年的剧本。

 

 

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认为,玉米这波涨价还是由“突发事件”导致一个短期行情,玉米的卖压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这是未来价格最大的利空。

 

 

对于农民朋友还是要友情提示,在市场涨价时尽量选择卖粮,在落价时再观望。涨价时一味追高,容易措施卖粮的时机,高点往往稍纵即逝,谁也把握不准,但是涨价时卖粮,各种检验标准会相对公平公正。一旦选在在落价时卖粮,难免会遭遇压水压等的现象。

 

 

对于贸易商朋友的友情提示是,不要被当下的市场热情蒙蔽心智,这并非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是大量玉米滞留在基层,目前未来趋势还是不够明确。贸易商如果做波段性操作,无疑不用考虑太多,但是要建立长期库存,就要做功课了,首先是政策,经济运行有自身的科学规律,2021年初提出三大关键词“通胀预期、流动性拐点和市场风格切换”,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充满不确定的未来,只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还要未雨绸缪。

 

 

11月制造业PMI 50.1%,较10月回升0.9个百分点、与8月持平,主因9、10月份集中限产限电缓解、国家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

 

 

保供稳价是宏观政策方针,毋庸置疑。最主要的是这个“价”要稳定在什么区间,是以下游产业利润为依据,还是以替代,进口谷物为参照。

 

 

目前看这几点都不能忽略。明年配额内美国进口玉米的完税成本在2500元/吨,乌克兰玉米在2400元/吨。昨日国内小麦均价在2820元/吨,市场预测,小麦还具备上涨空间,大致会在2800至3000元/吨运行,目前小麦还没有完全退出替代,对玉米价格也是支撑,但是随着时间的后移,小麦在玉米替代中占比会越来越低,对玉米价格的支撑力度也会减弱。

 

 

可替代糙米多数储存在黑龙江省僻远库点,以今年的拍卖底价来看,到达南方销区基本也要2500元/吨以上,但是稻谷的拍卖底价权力掌握在调控层。

 

 

贸易商朋友还是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下游客户的需求力度,以及自己对未来市场的判断,理性看待建立长期库存的成本价位,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在这种“突发事件”何时发生无法预料,经济运行波动较大,能源问题紧张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的价格一定会出现剧烈波动。

 

 

时代的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相反时代的红利落在个人身上也是巨大的财富。有能力,有实力,有时候还要有运气。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