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 精准发力 让企业稳站创新“C位”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
潍柴动力牵头承建全国唯一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天瑞重工“磁悬浮离心鼓风机综合节能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实现潍坊在省内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近年来,潍坊众多企业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创新态势,不断提升着产业基础实力和城市创新能力。这得益于潍坊牢牢把企业放在第一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大政策集成创新力度,全力支持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推广,营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生态。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科技创新委员会”,顶格谋划推动企业科研创新工作,出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投入“真金白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今年以来,全市已安排3300万元精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3600万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9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至57.99%,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机制 释放潜力 着力营造一流科创生态
“我们通过‘揭榜挂帅’制度,与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了匹配对接,成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获批中国首台3.0T四肢关节磁共振产品注册证,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市场很好。”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沪光说。两年来,潍坊市筛选出97个重大创新需求面向国内外发榜,总榜额6.74亿,借全世界之力实现创新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潍坊市从深化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改革入手,全面推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卡脖子”技术难题和迫切需要转化应用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真正激发创新潜力;逐步推进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破除科研人员使用资金束缚;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把科研人员就地转化科技成果收益比例提高到80%,提高科研积极性;纵深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步履坚定的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破除人才、资金、地域束缚,催生出一流的科创生态,集聚起澎湃的科创动能。
创新模式、吸引资源 积极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婉华担任院长,18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拥有硕士、博士研究生自主招生资格,集高端光电芯片研发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于一身,是一家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的典型“四不像”科研平台。研究院集聚上下游关联高新技术项目20多个,吸引天津大功率激光器芯片、北京联星科通等60家相关技术企业合作,初步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突破一项技术、落地一批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
潍坊市把构建多样灵活、生机勃发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积蓄动能、抢占风口的强力支撑和激活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着力提升“创新系”平台,做优“院校系”平台,壮大“市场系”平台,创新“新模式”平台,搭建起以3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引领,317家省级和1435家市级创新平台为主体的国家、省、市三级梯次布局、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积聚起技术研发、企业培育、产业扩张、人才聚集的无尽动能。
目前,潍坊市已与中科院12家分院、86家研究院所和国内70所高校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吸引180名国内外院士团队来潍创新创业。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源源不断从潍坊走向全省、走向全国。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柴油机,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研发的光子晶体芯片打破国外垄断;今年以来,全市登记科技成果390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67亿元、交易额3.9亿元,有14项技术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姜滨获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潍坊深耕科技创新,向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发起“冲刺”,乘这一“东风”,重塑产业格局、厚植发展生态、加快动能转换,厚积成势,蓄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