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数字、不断攀升的趋势正在提醒人们:全球饥饿问题日渐恶化。
全球饥饿问题为何愈演愈烈?
气候变化引发粮食减产是一大原因。近年来,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气候相关因素引发的粮食减产或低产问题困扰多国:2023年,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和玉米生产国阿根廷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2022年的严酷热浪对粮食出口大国印度的小麦产量造成严重打击,今年的洪涝和高温又导致印度大米减产;2021年,加拿大菜籽油产量创14年来最低水平。极端气候灾害加剧粮食生产供应不足,获取粮食的成本和难度上升,更多贫困地区人口面临食难果腹的困境。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部分国家持续动荡以及全球粮食供应链受阻等,让全球饥饿问题雪上加霜。中东、西非等地区的政治动荡加剧市场波动,许多民众流离失所,健康劳动人口减少,粮食耕种受到直接影响,普通民众获取粮食更加困难,而这些国家依靠自身条件缓解民众饥饿的方式非常有限。此外,俄乌冲突发生后,美西方对俄实施全方位制裁,部分国家减少粮食出口,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冲击。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粮食难以顺利进入全球粮食供应链,加之能源价格上涨直接增加粮食生产运输成本,让原有的全球粮食供应链更加破碎、愈发脆弱。许多依赖粮食进口的南方国家不堪重负,贫困地区人口只能“望粮兴叹”。
与此同时,全球粮食援助资金正经历“历史性”下滑。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2023年,该机构接受资金下滑幅度超过60%,创该机构60年历史上最大的资金减幅,导致该机构难以满足全球粮食援助需求。需求增长的同时,募捐资金却在减少。正如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辛迪·麦凯恩所担忧的:“饥饿问题不断加剧,而我们迫切需要用于保护最脆弱群体的资源却极度匮乏。全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全人类的严峻挑战,需要全人类合力应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进程已经过半,人类与“零饥饿”目标的距离却似乎更加遥远。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还是修复全球粮食供应链,抑或增加全球粮食援助,都亟需全球合作。
当前,国际社会合作缓解饥饿问题的“工具箱”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支持联合国框架下的粮食援助,加强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国际多边组织框架下合作,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涉农规则改革,加强国际多边或双边粮食生产、技术、贸易合作……唯有各国团结合作,人类才能朝实现“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迈出坚实步伐。